校长周语

新时期阅读七法

时间:2025-04-21     阅读:0

兴航周语/总211篇     4月21日/星期一

本周,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将在省城太原拉开帷幕,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,将以书为媒,再次唤醒我们对阅读的深度思考。在信息爆炸、知识加速更新的当下,阅读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滋养或消遣,而将成为我们提升自我、对话世界的重要方式。如何让阅读更具成效,如何在书海泛舟时更好地汲取养分,笔者总结了“阅读七方法”,希望能够为每一位热爱阅读的朋友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。

一、要有重点地去阅读。如今各类出版物层出不穷,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与需求。若是为学业进阶,那么专业领域内的核心著作、前沿研究成果便是重点;若是旨在提升人文素养,经典文学作品、思想大家的理论巨著应放在首位。对于一本书中的内容也要有选择地读,重要的章节精读,次要部分粗读,把劲使在刀刃上,才能每读一本书都有所收获。吴昌硕先生博览群书,他曾对门生说:“书不能死读,先翻翻序,看看结尾,不好不看,好的翻翻,极有价值的才值得花力气精读。”可谓至理。

二、要做好笔记去阅读。俗话讲: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”在做笔记的过程中,我们能将书中的精华与自己的思考深度绑定。这不仅是对知识的留存,更是一次强化记忆与内化吸收的过程。笔记形式不必拘泥,可以是对段落的批注,写下瞬间感悟;也可以是摘抄妙语,便于日后引用;还能绘制思维导图,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书籍架构与要点关联。整理笔记的过程可以让我们将知识从书本搬到心底,真正化为己有,随时可供调用。

三、要带着问题去阅读。在生活、工作、学习中,我们总会遭遇困惑,此时以问题为导向投身书海,方向感更强。这种阅读方式促使我们主动思考,在字里行间寻觅答案,而非被动地接受文字灌输。每本书都可视为解答问题的素材库,随着阅读的深入,问题会逐渐明晰或产生新的疑问,会进一步推动我们探索下一本相关书籍,形成良性循环。这样,阅读将成为我们解决实际难题的有力工具,知识也更容易落地生根,切实服务我们的生活成长。

四、要按图索骥去阅读。书籍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当我们被一本书吸引,不妨留意其参考文献、推荐书目,或是文中提及的相关话题涉及的其他作品。如此,从一本到一串,从一串到一片,象顺藤摸瓜似地将知识脉点就此铺展开来。以古代文学为例,读完《诗经》注解,顺着其中对先秦文化习俗、音乐舞蹈的讲述,延伸到《周礼》《乐记》等典籍,再拓展到后人对先秦文化的解读专著,如此往复,对古代文化根源的理解就会愈发深厚,更容易领略到学术传承与思想演变的动人魅力。

五、要不失时机去阅读。工作忙不应成为我们间断读书的借口,反而应成为激励学习的动力。鲁迅先生说过: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挤总是有的。”读书不应受到时间、场景的限制,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阅读时机。如今移动设备普及,电子图书资源丰富,碎片化时间理应充分利用。等公交、排队的间隙,打开阅读软件,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、一则知识科普短文都能填充空闲,积少成多。

六、要混合交叉去阅读。比如,我们常说,文史哲不分家。读哲学著作时穿插历史故事、文学篇章,抽象哲理就有了具象依托。跨学科阅读更是开阔视野的通途,理工科学子读社会学书籍,能从理性数据世界步入社会复杂情境,培养综合素养;文科生涉足编程、人工智能科普,能够打破思维定式,领略逻辑严谨之美。胡乔木先生就喜欢在休息时同时看五本内容完全不同的书,如哲学、小说、政治、剧本、自然科学类的书,交叉着看,既调换脑子,又有所得。

七、要坚持不懈去阅读。阅读是一场马拉松,而非百米冲刺。在如今快节奏、高压力环境下,坚持尤为不易,但每日挤出固定时间沉浸书中,哪怕仅十几分钟,长期积累也成效显著,只有坚持不懈才终有收获。制定阅读计划,按周、月规划阅读量,循序渐进养成习惯。起初可能艰难,但只要不间断不懈怠,就一定能够借阅读之力攀登精神高峰,俯瞰世间万象,领悟人生真谛。

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:“士大夫三日不读书,则义理不交于胸中,对镜觉面目可憎,向人亦语言无味。”着实如此。尤其是在知识浪潮涌动的当代,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借阅读来厘清人生的思路,锚定精神的坐标。全民阅读大会的钟声即将敲响,愿我们都能够以书为舟,以思为楫,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,共同驶向知识与精神的富饶彼岸。

上一篇:为勇于担当称道

下一篇:不可坐不安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