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校召开微专业建设评审会 探索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创新新路径

时间:2025-08-10     阅读:0

8月10日上午,我校在勤政楼四楼会议室召开微专业建设评审会。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教育部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“双千”计划,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,提升学生实践与职业技能素养,激发学院创新思维,促进跨学科、跨领域合作融合,以更好地适配社会需求。学校董事长、校长宋兴航,专家导师郑湘晋,执行校长张建平,副校长郝海龙等领导出席会议。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周晓明,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枝茂,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邢金龙,产教融合办公室主任左中鹅,以及各学院院长、专业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,共同为微专业建设出谋划策。

11

会上,宋兴航校长针对微专业申报提出三点要求:一是聚焦需求性,精准锚定建设方向。微专业建设需依托主专业延伸拓展,立足产教融合做“锦上添花”之事,坚决杜绝另起炉灶。既要契合社会发展、岗位用人的宏观需求,又要呼应学生个人兴趣与特长发展的微观需求,确保建设方向精准务实,避免成为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二是夯实可行性,筑牢落地支撑根基。以“小切口、高效益”为准则推进实操项目,从师资队伍、实训场地等硬件配置,到课程体系构建等软件建设,全面系统考量、扎实筑牢基础,确保微专业建设具备坚实可行的支撑条件,不做空中楼阁。三是把握时效性,追求建设实效成果。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,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,推行分期推进机制。坚持不求数量、宁缺毋滥,以三年规划为指引,成熟一个落地一个,推动微专业建设出实效、见成果。

12

执行校长张建平介绍了微专业建设的整体情况。他表示,在宋校长的关心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,13个微专业的建设工作已按规定时间完成。同时,他也提到了在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,并明确下一步将围绕这些问题推进微专业的正式立项。

13

产教融合办公室主任左中鹅简要介绍了评分标准的相关情况。他提到,评分标准紧密围绕学校自身能力与外部企业需求展开,旨在打破传统专业模式,建立新机制。学校对微专业建设高度重视,专门成立了产教融合办公室,以社会需求、学生需求为导向,稳步推进相关工作。

随后,各学院院长、专业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围绕申报的“BIM技术与应用”“歌舞表演”“音乐剧”等13个微专业进行了详细汇报。汇报内容从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切入,聚焦典型岗位所需知识、能力素质及开设必要性,围绕师资队伍建设、教学条件保障、培养模式创新等维度展开,为微专业的后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。

各位专家围绕13项微专业申报展开评审,依据需求分析与定位、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、师资队伍、教学条件与保障、预期成效与风险控制等评价维度及具体观测点,从社会需求适配性、人才培养定位精准度、课程设置合理性、师资结构优化度、教学条件完备性、预期成效及风险应对措施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建议,为微专业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专业指导。

16

郑湘晋专家在点评时强调,微专业建设不能按传统专业模式推进,其核心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。要围绕学生“快就业、能就业、好就业”的目标,聚焦技能与能力提升。微专业要让学生掌握“一招鲜”的技能,关键需紧扣企业订单、企业需求和岗位需求,其中企业订单是首要考虑的因素。

17

此次微专业建设评审会的顺利召开,是学校在产教融合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的重要实践。会议不仅为微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,更为深化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未来,学校将以此次评审为契机,以评审成果为指引,持续优化微专业体系,强化行业合作,优化课程内容,提升师资力量,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微专业品牌,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向新的台阶。

付娇慧/报道

马瑞/摄影